阅读提示
人均身高持续增长,身高与职场竞争力、择偶标准,乃至个人魅力指数等挂钩的错误观点也在肆意增长,一些家长产生了“身高焦虑”。医生提醒,孩子身高有客观规律,家长应避免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等方式“拔苗助长”。
春季,被不少家长视作“拔高干预黄金期”,有的家长通过调整饮食、增加运动、睡眠指导等帮助孩子增高,而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,采用注射生长激素等方法。
医生提示,临床上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,并不适用于健康人群,甚至可能给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隐患,家长不应盲目选择。此外,网络增高偏方一般缺乏科学依据,家长应避免偏听偏信。
为多长5厘米家长想给孩子打生长激素
2022年6月,赵倩花了399元在沈阳一家成长中心购买了身高体检套餐,当时近4岁的儿子身高105厘米,被检测出骨龄比实际年龄偏大一岁。
医生告诉赵倩,她儿子可能最高只长到167厘米。“至少要长到172厘米吧。”赵倩说,为了这5厘米,她动起了给儿子打生长激素的念头,并咨询了很多医院,了解到生长激素的价格,医保报销后一年大约需要3万元~8万元。
为了让孩子长高,从2019年开始,李文琦就在家里的冰柜长年冷冻着10升左右的猪骨和牛骨浓汤。“一次买三四十斤的大骨头熬制成汤,煮饺子、下面条、炖菜都会放一大勺”。
“吃腻了也要硬吃,长个的黄金期很短暂,一定要补上去。”李文琦说,除了食补,家里还贴着“摸高器”,她会每晚督促两个儿子各跳跃摸高100下。此前,她还让儿子练过睡前盘腿。“据说可以通经络、促生长”。
记者采访发现,还有家长听信网络偏方,通过“贴黄豆”“共振法”等催长。
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徐浩告诉记者,他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看诊3年,每年春季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:“我家孩子能长到多高,需要打生长激素干预成长吗?”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处理。qq邮箱:2395016128@qq.com
和健康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4 闽icp备17011745号-3号
统计